關注建盞,掌握前沿資訊
解析建窯建盞燒制的十三道工序
建盞,肩負著皇家御用茶具的使命,千變萬化中獨有自己的特殊氣質,令人一見傾心,再見難忘。無論你喜歡的是栩栩如生的兔毫,亦或是耀耀生輝的油滴,又或是罕見的神奇曜變,對于Ta們的制作過程,一定充滿了好奇吧。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建盞的燒制工序。
第一步:選土、選礦
建盞的重要標志是鐵胎,而高鐵粘土,在宋代的建盞之鄉水吉可謂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。很多窯口也曾經一度想仿建窯建盞,無奈想要做到相同的工藝著實不易,畢竟想要達到那樣的含鐵量,必須要具有一定的地理資源。而建盞原產地水吉所產粘土,含鐵量高,無工業污染,天然適合燒制建盞。
第二步:瓷礦粉碎
入碓粉碎:將釉料裝入機碓或者水碓中進行粉碎處理。在機子運行到一定時間,釉料的粗細程度適中后,可將其取出,最后釉料則過篩后入釉池。
第三步:淘洗過濾
將泥巴進行多次淘洗過濾,去除雜質。
第四步: 陳腐
陳腐指將泥料放置在不見日光、不通空氣的室內,保持一定溫度和濕度,儲存一段時間。這么做的目的是令泥料均勻,提高坯體的強度、可塑性,減少變形率。
第五步: 練泥揉泥
練泥可以用機器或手工,機器練泥使用真空練泥機,手工用手工鏟泥殺練,揉泥指將全部的泥料揉成大小合適的泥塊。練泥揉泥的目的是為了去除黏土中的空氣和雜質,使黏土致密,濕度均勻,以利于成形。
第六步:制柸
制坯工藝可分為手工拉坯和機械模具壓坯。
七、修坯
一件坯體的形成,三分靠拉坯七分靠修坯,修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對于剛拉的坯體,由于其表面不太光滑,邊口都會有毛邊,有的留有模縫跡或流漿等情況,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工修平,稱之為修坯。其目的主要是使器物表面光潔、形體連貫、規整一致,成為能適應施釉操作和入窯燒成的精坯。因此,修坯的好壞決定坯體的好壞。
傳統建盞器形的主流修坯方式為淺圈足,圈足的底座部分和內圈都需要以修刀修出。有的工藝師偏愛帶齒的修刀,為了修出有個人風格的細紋。部分工藝師修足之后會選擇加上底款,有手刻款和印款兩種方式,宋代開始便是如此
八、素燒
素燒指先燒陶瓷生坯的一道工序。陶瓷器有二次燒成者,先素燒器坯,然后施釉再次入窯燒成。當然,建盞作為黑瓷的代表,也不例外。這里我們需要明確的是采用素燒方法的目的是增加坯體的機械強力,不易損壞。在正品素燒坯上施釉,不致因浸濕而散裂,可提高正品率、減少廢品和次品率。
即便是這樣,建盞由于胎體含鐵量高,進窯后遇高溫還是有很高的變形、開裂概率。
九、配釉
關于建盞的配釉,古法燒盞的釉料配方為天然鐵釉礦加草木灰粉碎、打勻后制成,對,就是這兩種簡單的原料,燒成了變幻莫測的建盞。
十、上釉
上釉,就是所謂在燒制建盞時,首先應該燒制毛胚,燒好后拿出來上釉,然后再燒的一種方式。懂建盞的朋友應該也知道,建盞是施半釉的,為什么呢?想想看,如果隨意施全釉,建盞在高溫下會因釉水流動而粘底。
十一、裝窯
將坯體裝入對應的窯內,關閉窯門。
十二、焙燒
建盞在窯內高溫焙燒的過程中,通過火的藝術,使釉面產生各種自然奇特的斑紋,其色彩和紋飾的多樣性,都是燒制過程中形成的。
我們前面說過每一個精品建盞的燒制和良好的還原氣氛是分不開的。窯內的焙燒自然不是那么容易的,要把握好一定的還原時機、程度和次數,入窯后,師傅必須集中精力,仔細把控還原程度,不能長時間離開窯爐。
十三、出窯
出窯后,因建盞工藝種種限制,每窯都會不可避免地產生瑕疵品、次品,須就地處理。質檢合格的產品才會出廠。精品建盞是天工與人巧的結合,是經過重重考驗,上天眷顧的幸運兒。
正所謂入窯憑人,出窯憑天,在窯火的洗禮下,出窯的建盞或不盡人意,或驚艷世人。建盞藝術就是在追求不變中的變,是在窯火中捕捉好的影像,是在窯中作畫,斑紋中微細的提高都非常困難。它不是配方知道后,就可以重復制造的東西,它的燒成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,所以無論古今中外優秀的建盞作品非常稀少。建盞是土與火高難度結合的藝術,是真正的,純粹的陶瓷藝術,一只堪稱完美的建盞更是可遇而不可求,這才有了我們對建盞的包容之心。